书画家二维码,扫一扫查询更便捷
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全国诗书画艺术大赛征稿通知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艺术评论 » 书画评论 » 正文

说说赵孟頫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的观点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7-11-09  浏览次数:890
核心提示:这个观点在赵孟頫的艺术思想中是有代表性的。他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,不仅精于书法,也精于绘画、诗文、音乐等,他对这些艺术都是
 这个观点在赵孟頫的艺术思想中是有代表性的。他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,不仅精于书法,也精于绘画、诗文、音乐等,他对这些艺术都是以复古为指导思想。他对绘画的认识是:“作画贵有古意,若无古意,虽工无益……古意既亏,百病横生,岂可观也”
(《清河书画舫》);对文学是:“为文者皆当以六经为师,舍六经无师矣。”(《刘孟质文集序》);对音乐是:“必欲复古,则当复八清,八清不复,而欲还宫以作乐。是商、宫、徵、羽重于宫,而臣民事物上陵于君也,此大乱之道也。”(《原乐》);对于书法,他更是刻意师古,以追踵二王为鹄的,元李衎说:“子昂之书,全法右军,为得正传,不流入异端也。”清王澍说:“《淳化法帖》卷九,字字是吴兴祖本。”因此,我们可以了解赵孟頫的总体艺术思想是以复古为宗旨的,“用笔千古不易”即是这种复古思想的典型反映。
“用笔千古不易”一语,渊源于唐人的传授笔法之说。《法书要录》载《传和法人名》,称:“蔡邕受于神人,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,文姬传之钟繇,钟繇传之卫夫人,卫夫人传之王羲之,王羲之传之王献之……张旭传之李阳冰,阳冰传徐浩、颜真卿、邬彤、韦玩、崔邈,凡二十有三人,文传终于此。”这里所记,从汉末到唐,笔法是一脉单传的,仅二十三人笔法就中绝了,后来唐卢携在《临池诀》中再加上十四人,元初刘有定在《衍极》注中又加上唐十四人,得笔法共五十一人,既然有唐以来笔法传授的文字记载,赵孟頫又深信于此,并以二王嫡系传人自居,“其视右军,自谓腕不负心”。当然他据此要提出“用笔千古不易”之说。
其实《传授笔法人名》里的记载是牵强附会的,只要稍加考证,就会发觉他站不住脚。我们认为,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,它虽然可以相互传授,但是它的发展主要靠创造。
《传授笔法人名》里载蔡邕笔法授于神人,显然荒谬,但他的飞白笔法确是在鸿都门“见役人以垩帚成字”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。就连二王父子的笔法也不同,王羲之是“内*”笔法,王献之是“外拓”笔法,考其来源,也是各自创造的结果。至于张旭的“孤蓬自振,惊沙坐飞”的笔法,邬彤的“古钗脚”笔法,颜真卿的“屋漏痕”笔法,更有可靠文献说明其来源于勤学和精思中出现的“顿悟”。这里不一一细说,仅此可了解《传授笔法人名》是极其片面和不可靠,用笔也不是千古不易的。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:在汉末以前,书法艺术处于发生期和形成期阶段,笔法是随着文字的衍变而变化的;在汉末以后,书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,由于在艺术风格上的不断发展,必然会导致其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变,当它每一次新书风的出现时,都伴随着一次探索新笔法的热潮,而新笔法的成功,又促使了新书风的形成。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。但是,赵孟頫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的观点却认为正确的笔法只有一种,而且是永远不变的。这种用孤立、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发展,是书学史上唯心主义艺术观的一例。
在书法史上,元、明两代处于复古时期,前人以“尚态”二字概括之。书法艺术的总趋势表现出只重视摹仿古人,在字形上刻意求好,而在笔法上留于保守状态。以至于书法艺术的成就不大,落后于前面的宋、唐、魏晋几代,这不能说与当时为书坛盟主的赵孟頫无关。实践上,他主张的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的观点,就代表了这股保守落后的学术思潮。
历史总是在先进和落后的斗争中前进的。后来清代碑学的兴起,抛开了“用笔千古不易”的观点,大胆在笔法上进行了创新,取得了辉煌成果,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。但是,“用笔千古不易”至今仍有着它的广大市场,无视清代碑学的巨大成就,指责成功的创新笔法是错误笔法,并声称“整个清代可以说是衰微的一代”。这就是在这个观点影响下得出的错误结论。“用笔千古不易”在历史上曾起过阻碍作用,必须揭露它唯心主义的实质,破除它是“至理名言”的迷信,为今天乃之今后探索创造新书风扫除思想上的障碍。
 
 
[ 艺术评论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